一、重点实验室概况
辽宁省光纤传感与先进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11月获批建设,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建设研发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队伍结构合理、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实验室为目标,创立了集综合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机制。实验室着眼于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以光纤传感及其它光电先进检测技术研发为重点,致力于攻克检测技术领域的关键学科难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开拓我国最前沿、最尖端的新一代传感器技术研究方向。
二、重点实验室组织框架
目前实验室形成了以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为学术带头人,以国自然优青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为团队核心力量,以青托人才、辽宁省优青人才、兴辽拔尖人才等为团队学术骨干的一只年龄结构合理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队伍。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9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自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1人,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1人;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讲师4人,实验师2人,科研助理1人。
实验室主任:赵勇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孟凡利教授王琦教授
实验室骨干成员:张亚男教授,苑振宇教授,李雪刚副教授,吕日清副教授,高宏亮副教授,孟琭副教授,张华副教授,赵健讲师
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主任:谭久彬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委员:赵勇教授(东北大学),刘铁根教授(天津大学),关柏鸥教授(暨南大学),朱涛教授(重庆大学),王义平教授(深圳大学),赵维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黄志尧教授(浙江大学),彭黎辉教授(清华大学),彭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丁铭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连庆教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四、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生产和生活的现实问题与需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光纤传感器件及智能化检测系统,向检测领域与智能制造提供精准的数据保障和关键技术、省重点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1)海洋信息立体化光电检测技术
利用阵列化光电传感器准确地获取海洋剖面立体化分布信息,可为“透明海洋”和“智慧海洋”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对研究海洋学、监测海洋环境、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障军事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复杂难测参数光纤传感方法
针对特殊、复杂环境下,多测量参数、交叉敏感等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巧妙地利用多种光纤微结构,结合新型敏感材料,基于量子效应、飞秒激光等高精技术,实现全光纤式多参数高灵敏度测量。(3)生物医学信息感知与智能光电仪器
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光声成像和拉曼光谱分析、纳米生物光子学传感等技术,结合光导介电泳的多细胞并行操作原理,研制新型生物活体细胞微流控光电芯片,建立智能生物医学信息光学感知平台。(4)微纳精密光学传感与检测技术
结合超高密度石墨烯、纳米氧化物半导体、光子晶体等新型敏感材料,采用二维平面内对称的纳米柱、纳米环以及特殊微腔等纳米结构,构建新型微纳光电传感器件,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检测极限。
(5)智慧海洋系统
实现海洋生态环境数据的智能分析与预警,包括海水中常规参数监测传感技术,海洋剖面温盐深磁监测传感技术,海洋水声传感器及自充电技术,海底管道疏通及锁上检测技术,供电系统智能管理与控制技术。
(6)智慧医疗系统
实现生物体内微创治疗与生命体征实时在线检测,包括光纤体内肿瘤检测治疗系统,微机电血管清洁机器人系统,微电子智能健康数据监视系统,激光微创智能手术系统。
五、重点实验室成果介绍
(1)科研项目
省重点实验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杰青1项、优青1项、重点2项、联合基金1项、面上12项、青年14项),重点研发计划5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3项;省级项目20项;其他类项目10余项。
(2)科研奖励
省重点实验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3)论文与专利
省重点实验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发表SCI高水平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46项。
六、科研平台
目前重点实验室面积为360平米,其中科研用房300平米,包括先进光纤传感实验室、智能量子光子感知实验室、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实验室、微纳传感实验室、智能检测实验室、智能微纳光学传感实验室、智能光电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总设备200余台/套,总价值已达4000余万元。